今天的新加坡是城市高效用水及创新水循环科技的全球范例,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刚独立的新加坡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

水量严重匮乏,80%的用水依赖邻国马来西亚进口;水质污染严重,饮水安全无法保障,一度实行供水配给制;治水基础薄弱,全国仅有两座污水处理厂……

新加坡如何治水

在百废待兴的不利局面下,新加坡启动了治水大局,历经几十年持续发力,终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977年,李光耀总理举全国之力发起的“十年清河,十年河清”行动,提出保持用水清洁,让每一条溪流、每一个涵洞、每条小河都避免不必要的污染,是真正推动治水从量变到质变的一项标杆工程。

在这之后,新加坡把新加坡河和加冷盆地的经验做法逐一复制推广到全国所有的集水区,立法、执法、规划等各项工作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步理顺。

2001年之后,新加坡进入长效治水、持续提升的良性循环阶段。2002年起新加坡开始在全国推广“再生水”,所谓再生水就是经过二级污水处理而来的水,在断水危机的逼迫下,新加坡科学家真的让再生水的水质达到了欧洲和美国的饮用水标准!

新加坡一个再生水水厂内部:

图片来自youtube@hk01

2002年,新加坡37周年国庆,吴作栋总理第一个饮用再生水,并宣布以后新加坡人的饮用水都是再生水(NEWater)和自来水的混合水,轰动世界!

时任新加坡总理吴作栋饮用NEWater

此后,新加坡提出“四个水龙头”计划,灵活利用本地雨水、马来西亚外购水、再生水和淡化海水来作为新加坡未来的四大水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中国也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新加坡治水的成功在法制建设、资源投入、工程规划等诸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中国现有自来水厂4000多家,污水处理厂3500多座,虽然水务行业已取得长足发展,但仍面临不少问题,如:经营效率较低、水资源供应能力整体偏低、利用效率不高等。对此,加强水务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水务行业的必然趋势。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及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不断融入传统行业的各个环节,新兴技术和智能工业的不断融合,中国智慧水务发展如火如荼,智慧水务行业也迎来高速增长。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中国智慧水务市场规模将从2019年的100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70亿元!年均增长率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