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贸易政策的调整对会展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对华加征的关税政策不断升级,2025年4月实施的“对等关税”政策将部分商品税率提高至104%,中国也迅速采取反制措施,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至84%。这一政策变化直接推高了展品运输、仓储及展位搭建成本,部分行业的参展预算压缩,企业参展意愿受到抑制。
同时,关税壁垒加剧了全球供应链的碎片化。中国企业通过在墨西哥、越南等地设立生产基地规避关税,但外展仍面临多重挑战。例如,部分海外展会出现“中国特供”骗局,参展商投入与回报失衡。此外,美国对墨西哥、越南等国加征关税,迫使企业重新评估区域供应链布局,外展策略需动态调整。
一、行业应对策略:数字化、绿色化与全球化协同
1. 数字化转型: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会展生态
技术赋能:阿里巴巴国际站“511展会”通过VR看厂、直播带货等功能提升交易效率,广交会线上展利用腾讯“云领展”技术实现提升客商匹配效率的目标。
模式创新:米奥兰特推出“AI慧展1.0”,结合智能眼镜设备实现实时翻译、洽谈记录分析等功能,解决外贸企业语言障碍和信息管理痛点。
政策支持:浦东新区对数字化展会给予最高30万元奖励,沈阳设立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互联网+会展”。
2. 绿色会展:从合规到价值创造
低碳实践:国家会展中心(天津)采用装配式钢结构、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技术,整体能耗降低8%,碳排放减少25%以上。广交会通过购买碳汇实现碳中和。
标准引领:国际展览业协会(UFI)推动会展业净零碳转型,中国265个展会通过UFI认证,境外参展商比例有效增长。
产业联动:天津国家会展中心整合光伏、地源热泵等技术,带动周边酒店、物流企业绿色转型。
3. 全球化重构:区域深耕与模式创新
区域市场拓展:米奥会展布局“一带一路”、金砖国家及RCEP市场,2024年出国参展企业超5万家。CEPR预测,中欧贸易额2025年将呈增长态势,带动机械、汽车等行业联合办展。
供应链韧性:立讯精密、蓝思科技等企业通过墨西哥、越南等基地实现“近岸生产”,规避关税风险。道通科技在北美建立6-9个月安全库存,保障供应链稳定。
政策协同:财政部延续广交会进口展品免税政策,上海浦东对跨国会展企业总部有明确的奖励机制,包括开办资助、经营奖励等。
二、外展突围: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布局”
1. 市场多元化策略
新兴市场:中东欧、东盟等区域成为外展新热点,2024年中国在 RCEP 成员国的展会数量显著增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行业外展表现强劲,如德国慕尼黑太阳能展中国参展商占比可观。
细分领域:聚焦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专业展逆势增长。
2. 合规与风险管控
关税规划:企业通过“墨西哥制造”标签享受美墨加协定零关税,零部件成本降低12%-15%。
知识产权:浦东试点会展知识产权快速处理机制,侵权纠纷处理周期缩短至72小时。
3. 模式创新
跨境合作:中德自 2014 年签署《中德合作行动纲要》以来,将 “工业 4.0” 作为合作核心,双方在智能制造标准化、技术研发等领域建立了常态化机制。促成多项合作意向。
本土化运营:华勤技术在越南、印度建立VMI基地,实现“72小时交付”。
总结:
关税政策的调整倒逼会展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短期内,数字化与绿色化将成为核心竞争力;中长期,“展产城融合”(如成都糖酒会带动城市消费增长)、“双循环”战略(进博会溢出效应促进上海GDP增长)将重塑行业生态。
会展行业正站在历史转折点,唯有以创新破局、以协同共生,方能在贸易变局中实现韧性生长。企业应积极响应政策导向,深化数字化转型,推动绿色会展实践,拓展多元化市场,共同构建开放、包容、可持续的会展生态。